泰国的榴莲、芒果,澳大利亚的牛肉、海鲜,意大利的肉酱、通心粉,德国的香肠、奶粉……不知不觉,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进入实体超市、商店,成为百姓日常消费的选择之一。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安全吗?
实体店进口食品价格悬殊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几家售卖进口食品的实体超市、商店,了解进口食品销售情况。在市区帝壹城的爱米跨境购物店,有部分进口食品在售卖。拿起一些进口食品查看后,发现上面都贴有信息完备的中文标签。该店销售员说,店内的进口食品都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店内都留有相关票据。在店内选购产品的市民洪女士说,她一般会选择购买一些时下被称为“网红食品”的进口食品尝尝鲜,但是每次购买的数量不会很多,因为进口食品运输时间较长,到了国内之后可能已经接近保质期。
在千物洋堂进口商品超市,有许多进口水果。相比包装完整的进口零食,这些进口水果除了产地之外无法查看到更多信息。该店店长介绍,店内的进口零食多为从东南亚进口,如饼干、啤酒饮料等。他说,这些进口食品都贴有中文标签,是在进口时相关部门贴上去的,店家没有贴标签的权利。
这两家店的进口零食价格,相较同类型的国产零食都要高一些。但是,在市区双馨路上一家专卖进口零食的小店,商品价格非常低廉,有的低于同类型的国产零食。而且,该店内不少进口零食包装上的中文信息不是贴标签的,直接用中文印刷。该店店主说,他们是加盟店,销售的产品由上海的总部直接供货,大多是东南亚进口的零食,在价格方面是多数进口食品的一半,有的甚至是1/3。记者还发现,靠近店门口售卖的一些进口零食价格特别便宜,拿起一看,原来是一些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最短距离过期只有不到半个月。该店销售这类“临期”产品时,在售货区并无明显的相关提示。
进口食品网购渠道鱼龙混杂
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进口食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前段时间,金华市民董晓明网购了一些费列罗巧克力,吃后感觉有些问题。“店家网页介绍中写着产地意大利、原装进口,看销量和评价也还可以,我就下了单。真后悔贪小便宜。”他说。
市区一家售卖进口食品的店主介绍,市面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实际上是国产食品;第三类是包装上以外文为主,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其中很多是粗制滥造的冒牌货。
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食品数量,超过从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有的小作坊、小工厂假冒进口食品的商标,模仿进口食品的口味,大肆生产饼干、巧克力等食品,一些代理商购买后“自行组装”,伪装成意大利“进口”的费列罗巧克力、日本进口的白色恋人饼干等,这也是有些网络渠道销售的进口食品价格低的原因。在一些购物网站,竟有店铺在单独售卖费列罗巧克力的包装和标签,最便宜的标签100个才卖1元。由于生产、包装、经销分散在不同的地域,很多交易都通过网络进行,隐蔽性很强。这些粗制滥造的“李鬼”藏身于一些电商平台,不仅干扰正常进口食品的销售环境,还很可能引发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切勿迷信进口食品
金华市民孔思雨经常购买进口的零食饮料和调味料。至于哪个途径更安全,她认为:“实体店比较放心,跨境电商次之,海淘和代购问题最多。”
她觉得,不管是通过哪种途径购买,一定要选择有正规代理商且包装上贴中文标签的品牌。而且,所买食品最好是之前吃过的,或者有朋友推荐的,这样对其口味就会比较了解。“不同国家的食品口感差别很大,有的国家的人口味重,我们吃起来还真不一定能适应。”她说,虽然自己经常购买进口食品,但只是当做一种口味上的调剂。
“不能盲从、迷信进口食品。”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相关负责人说,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生活环境和体质上存在差异,进口的食品偶尔尝尝鲜没有问题,不能长期吃。国外食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体质,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识别包装上营养成分表内的信息。国外很多食品的营养成分都是根据自己国家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制的,例如部分进口的婴幼儿乳制品是专为外国宝宝设计的配方,国产奶粉会根据中国宝宝的生理需求设计配方。
“而且,海淘、代购的食品质量较难有保障。”该负责人说,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管理较为混乱,食品生产企业可能并不符合我国法规所要求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如果国内消费者贸然购买食用,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最好还是通过货物贸易途径购买进口食品,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相对更靠谱。”他建议,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进口食品,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平台,如果发现店铺中的食品无中文标签和检验合格证,要拒绝购买。通过海淘、代购等网络途径购买进口食品一定要谨慎。一些非正规的海淘和代购商家出售的进口食品,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往往没有检验检疫证明,安全风险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