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试验田里的水稻郁郁葱葱,还比边上农户撒播的水稻苗高出了一截,席嘉华喜上眉梢,因为他那水稻秸秆“化身”育秧基质的工程,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嘉兴市已实现了从品种筛选、机播育苗、大田耕整到机器插秧等各环节的技术攻关。然而,据测算,一个秧盘平均育一次秧需土4公斤,以一亩地20个秧盘、今年全市机插秧面积24.2万亩计算,需要营养土19360吨。育秧营养土的获取已成为大面积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瓶颈。 “利用回收的秸秆制作育秧基质,解决育秧取土难的问题,这是今年嘉兴市积极破解水稻育插秧环节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席嘉华的初步成功是一个好的开始,同时育秧基质的应用可以实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回收再利用,为全面实现工厂化和机械化育秧打下了基础。 秸秆变身为基质:一个生态的朝阳产业 走进席嘉华的仓库,扑鼻而来的是一股发酵的味道。他指着地上成堆摆放的绿色编织袋告诉记者,里面装的就是已经粉碎并混合了菌种正在发酵的水稻秸秆。 两年前,因为对工艺农业的浓厚兴趣,席嘉华投身农业,开始研制各式基质。“生产出来的基质送给一些种蔬菜的大户试用,反馈的信息都说不错。”席嘉华对于自己正处在起步阶段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尤其是今年在水稻育秧基质上取得的成效,更让他坚信可以在农业领域开辟自己的一片天。 随着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加上蔬菜生产标准化、设施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嘉兴市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快速增加,用于大棚育苗的营养钵及其基质得以普及。“我算过,嘉兴一年蔬菜育苗基质的需求量有2至3万吨,如果加上苗木、花卉、水稻等,有6至8万吨。”在席嘉华看来,基质育秧是农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前景乐观,而利用秸秆制作基质,变废为宝,绝对是一个生态的朝阳产业。 据悉,2011年,嘉兴市水稻种植面积178万亩,产生水稻秸秆约60万吨,主要用于还田、燃料、垫栏等,但仍有农户露天焚烧秸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影响农民的生命安全。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稻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 携手农机合作社: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从今年4月份开始到现在,我这里生产的基质大约100吨,现在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基质原料来源不稳定,还有一个就是制作的周期太长。”尽管席嘉华利用秸秆制作基质的工程今年只是初试牛刀,但发展的瓶颈已经可以预见。 农户手中有大量的秸秆,但分布不集中,运输量大。如何才能及时回收,从而保证自己有足够和稳定的基质原料,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从秸秆的收集到基质成品,须经过运输、粉碎、发酵等多道工序,一般需要45天的时间,仅发酵就需要半个月。如何才能缩短制作基质的时间,从而提高效益?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想在农业领域干番事业的席嘉华。“初步设想跟几个农机合作社合作,委托他们在收割的时候收集秸秆,然后直接进行粉碎,加入菌种搅拌,再装好袋子直接运过来。”席嘉华告诉记者,这样的操作方式,既解决了秸秆收集、运输的问题,还能将基质制作的周期缩短一个月。 设想是完美的,但这样的合作模式,能赚到钱吗?记者不禁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席嘉华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首先,农机合作社在进行收割的过程中,将秸秆收集,并以每亩30元的价格购买,这不仅帮助农户解决秸秆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农户增收;其次,农机合作社收割时进行秸秆还田,可以获取国家每亩50元的补助,受委托加工秸秆,每亩田可获取200元的收入,除去跟农户买秸秆的费用,合作社每亩田可收入220元,除去运输和人工等费用,仍有结余;最后,基质的价格每吨1000元,3亩地的稻草约1吨,利用率达80%,扣除委托给合作社的加工费600元,以及菌种等其他物品的费用,每吨基质的利润为100元。 “总的来说,理论上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席嘉华表示,自己要实现盈利就必须扩大生产,而这一合作模式可以帮助他解决自己生产的瓶颈,他希望通过这一合作模式的实践和运行,实现明年基质产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