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原食品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安全法规 » 食品安全 » 正文

驻村工作组帮圆梦引来清泉期盼17年终于能种小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原食品网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42
    亲民水,圆梦。    健身广场,贴心。    村民自发捐资立碑颂党恩。    民心路,畅通。    候车亭,温情。    今年,行唐县玉亭乡顾阳关村村民终于可以种上久违17年的小麦了;现在,即使下雨,村民们再也不用光脚出门,而是骑车自由行走了;村民们还可以在文体广场上锻炼身体,在农家书屋里汲取知识的营养,看病也不用再到6公里以外的县城……为了感谢省委开展的“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实惠,顾阳关村村民自发捐款,于7月1日建了一座党恩碑。    行唐农民捐款建碑谢党恩    干部驻村引清泉、硬化道路……老百姓立党恩碑表达感激之情    9月3日一早,行唐县玉亭乡顾阳关村村民顾春香像往常一样经过村口,站在村里刚刚树起的石碑前,心里默默念了一遍碑文。顾春香最清楚,这座碑是全体村民自发捐款3600元建起来的。它的名字叫党恩碑。    党恩碑由底座和碑体两部分组成。底座宽2米,高0.3米;碑体宽1.8米,高1.6米。党恩碑三个大字位于碑体上方,233字的红色碑文在青色碑体的映衬下显得颇为突出。碑体没有精美的图案、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老百姓朴实的语言:建文体广场,村民有了休闲之所;建候车厅,等车不受淋晒之苦;兴修引水灌溉工程,引得汩汩清泉来,千亩旱地变良田……    因为没水浇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顾阳关村近20年来靠天吃饭,一年只收一季,是乡里唯一没种过小麦,也是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村庄;全村都是土路,下雨时为了不让鞋被粘掉,村民或者不出门,或者光脚踩泥;村委会是一处危房,而且没有门窗……    今年年初,省委发出号召,在全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市委做出了“一年见成效、二年抓提高、三年上水平”的安排部署。2月19日,行唐县委组织部工作组进驻行唐县玉亭乡顾阳关村。    如今,经过工作组多方协调,县水务部门给村里免费铺设了3600米地下管道,从邻村引来清泉,顾阳关村有水了,村民今年可以种小麦了;村内主要道路已经硬化,即使下雨,村民也能行走自如;村委会不仅修缮完毕,村里更是增加了图书室、卫生室和文体广场,让村民有了读书、看病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今年6月初,陆续有村民找到村民代表顾春香,对他说,村里的变化让他们感动,他们想要立块碑。于是,没有任何人组织,村民们开始自发捐款:2元、5元、10元、50元、100元,最多的捐了500元。    带着村民捐来的3600元,顾春香专门到县里找了一位常年从事碑文写作的人。得知事情的原委,碑文写作者很爽快地答应了。两次修改后,碑文获得了村民的通过。    7月1日,“党恩碑”正式揭牌。    碑文的结尾是这样的:“为使子孙知晓村容现状来之不易,永不忘党之恩泽,特竖此碑,以示纪念。”    党恩碑    兹于公元二零一二河北省委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在市委、县委领导下,派县组织(县委组织部,记者注)驻村工作组进驻我村,乡党委全力配合工作组,协调县财政局、交通局、发改局、水务局、文广新局、环保局、住建局、扶贫办等单位援助,村党支部乘风借力,带领村民整治村容村貌、清运垃圾、粉刷墙壁,植树绿化、硬化街道、建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建文体广场,村民有了休闲之所;建候车厅,等车不受淋晒之苦;兴修引水灌溉工程,引得汩汩清泉来,千亩旱地变良田。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村貌焕然一新,百姓称赞,多年夙愿,终得实现。为使子孙知晓村容现状来之不易,永不忘党之恩泽,特竖此碑,以示纪念。    顾阳关全体村民敬立    公元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    清泉汩汩流入责任田,村民笑开颜    曾经:望着别人的麦田“眼红”    “我家上次收小麦是1994年。”51岁的顾上校回忆道,当时,村民靠上游水库的水灌溉。可是,由于水源紧张,水库后来没再往灌渠放水,村民们也浇不上地了。“现在,灌渠都废了。”顾上校说,从那儿以后,他家只种玉米,“下雨多了收成就好,雨少收成就赖,平均每亩地收400公斤。”在顾上校的印象中,大约是1995年,玉米刚长到50厘米左右,再也没有下雨。那一年,全村的玉米绝收了。    这期间,全村前前后后共打过14眼井,但没有一口打上水来。    59岁的顾春香说,全乡16个行政村,只有顾阳关村不能种小麦。近20年来,每逢夏收,看着邻村村民收割小麦的忙碌身影、丰收后的开心笑容,他们既“眼红”又难过。“咱北方人喜欢面食。这么多年,我们都是到面粉加工厂买面粉。”顾春香说,收成好的时候,他会把吃不了的玉米卖掉,用来买面粉。    “俺们做梦都想种小麦。”顾上校说。    现在:小麦重返村民“怀抱”    8月28日,顾上校打开自家地头的垄口,久违17年的清水流进了玉米地里。    “我当时特别高兴。”顾上校说,以后,再也不用到加工厂买面粉,或者让亲戚朋友送了。    昨天(3日),与其他村民一样,顾上校需要的麦种已经有了着落。“我让亲戚帮我留了75公斤左右。”顾上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上小麦后,每亩地可以增加纯收入600元左右,自己家有4.3亩地,这样,每年就能增收2400多元。    今年,顾阳关村村民的小麦梦终于可以圆了。    曾经:下雨要光脚出门    顾来法在顾阳关村已经生活了70年,说到村庄近几个月的变化,他用了“翻天覆地”四个字。而让他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村里道路的改变。    “以前,俺们村里全是土路。”顾来法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其到了下雨的时候,村民们大多不愿出门。“俺们村的土特别黏。”顾来法说,下雨天出来,泥土经常把鞋粘掉,甚至拽坏,根本没法走路。所以,村民如果雨天出来,一般是光脚,“别提多脏了。”    顾春香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平时,卖豆腐的都是骑着车子到顾阳关村,如果遇到刚下过雨,卖豆腐的就会扛着车子进村,“走不多远车圈里就全是泥,就得用棍杵。”顾春香说,村北就是集市,一般情况下,周边近十个村的村民都会去赶集,“可是,只要是下过雨,人家宁可绕三四里也不从俺们村里过。”    现在:可以骑车随便走    9月1日,省会迎来强降雨,顾阳关村也没能例外。不过,这次顾立强没有把车停在村口,而是直接开到了家门口。    “以前,我每次回家前都先看天气预报。”顾立强说,只要天气不好,自己就不敢回家。不然,即使回来,也只能把车停在村口,踩着泥泞走回家里。    自从通往村里的路面硬化后,顾立强再也不用这么大费周折了。    “村里的主路都硬化了。”顾上校说,现在,不管什么时候,自己都能骑车子放心出来了。    曾经,村民们的晨练是要么绕着村子走一圈,要么出门找几个老朋友聊会儿天,现在,他们可以到民乐园或下棋、或打乒乓球、或锻炼;曾经,喜欢跳舞的村民只能在家里孤单地跳,现在,他们一起到民乐园或扭秧歌,或快步走,其乐无穷;曾经,村民们看病要到县城,现在,只要到村卫生室基本就可以……    下一步,要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对于驻村的变化,昨天,驻村工作组组长张国庆说,他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张国庆说,得知被分到顾阳关村时,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村庄。村里主要有两大难题:干旱缺水和道路难行。    进驻村里后,他们与水利部门共同研究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跳出顾阳关村内打井的思路,而是从邻村引水。为了不耽误农时,工作组多方跑办,争取到48万元资金,铺设管道3600米,赶在秋季种植前,把群众盼望已久的甘泉引进了村,彻底改变了顾阳关村不能浇地的历史。这也使得村里13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从此使一年一季耕种变为两季耕种。    张国庆说,在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的同时,驻村工作组还跑办、筹集34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及通村路1400米,解决了顾阳村路难走的问题,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此外,驻村工作组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了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村东公路旁建了一个候车亭,使顾阳关村以及附近村民等车时不再受淋晒之苦……    “村民们有粮食吃了,下一步,我们要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张国庆说,有了灌溉用水,考虑到村里的长远发展,结合顾阳关村土质较好的优势,工作组计划引导村民规划实施大棚蔬菜基地建设。“现在,我们正在跟山东寿光联系,基本谈妥了。”张国庆说,一旦实施后,必定会给村民带来更大的利益。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