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连续亏了8个月 陈杰,是江城第一批水果大卖场“吃螃蟹”的人。2002年,他当时还在青岛啤酒任全国监察部经理,一次上海出差,他发现上海已经开始出现精致的水果大卖场。水果品类兼顾大众和精品,价格和超市有的一拼。关键是,店面逛起来干净清爽,水果放置在各种大小格子里,分门别类,挑选起来非常方便。离职后,他决定回湖北老家创业。最先,他选址南湖一社区附近,开了家小规模的水果大卖场。结果,南湖的这个社区当时入住率不高,人气不旺,居民中意哪些水果总是摸不到门道。一连8个月,他月月亏损2000多元。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他将做顺了的店子转交给了“小舅子”,每月的利润可以达到5000-6000元。 一家店一月进账10万元 很快,陈杰就开始在江城扩张,开出7家“汇源纯”水果大卖场,武昌有4家,汉口有3家,然后转交到亲戚手中,由他们独立出资经营。三个月前,他又与妹夫合伙在汉口二七路东立国际三期30栋临街开出了一家90多平方米的水果大卖场。 “水果大卖场被冠上各种商标后,并非就可以顺风顺水了。”陈杰说,水果大卖场在拿货上,想要取得价格优势,必须抱团。他与亲戚形成了统一的商标和品牌,在果批市场也有了口碑,拿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不少。他举例说,现在流行吃的车厘子,同样的货品,超市卖90多元一斤时,他可以卖50多,超市卖120多元一斤时,他以90多元就能轻松出手。 当然,选择水果的品种,也大有讲究。除了常规的、大众的水果要进货外,一些“尖板眼”的水果,要根据周边的小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喜好来慢慢摸索。每次,陈杰到果批市场采购,不会少于4个小时。有新货,自己先品尝,尝得味道靠谱才会尝试性的进点货,摊子不能铺得太大。销售打开后,再多进点货。他介绍,这个店,一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 有社区店 熬不过半年 后湖同安家园的市民范小姐到了夏天就是个“水果控”。半年前,她发现小区楼下开出了一家水果大卖场。她兴致勃勃地去光顾过两次。第一次,她要老板帮忙挑选一个沙瓤的西瓜,结果拿回家一看,非但不是沙瓤,还“倒瓤”了。第二次,她见黄灿灿的芒果只要3元一斤,便询问老板:“这么便宜,酸不酸啊?”。老板道:“保证不酸。”结果,回家一尝,范小姐的牙都要酸倒了。自然,生意在她这里是“做绝”了。半年后,她再次路过,发现该水果卖场已经关门了。 陈杰分析,有些店撑不下去,除了预期太高,就是没把心态调整好,不能“逢一个宰一个”,尤其是社区店,都是做街坊生意,不图回头客,那图什么? “以诚相待”不能挂嘴上 “挑选出来的西瓜,老板还用黑笔画上1、2、3、4,按成熟度先吃后吃,真是一目了然”;“葡萄熟透了、压坏了,老板自己先挑出来掐掉了”……光顾过几次汉口工农兵路一家水果大卖场后,市民顾小姐便成了常客,她说:“看来‘以诚相待’真不是挂在嘴边的。” 这家店老板说,自己是当兵出身,办事耿直,老婆是酒店大堂经理,都对“服务”有见解。看相不好的水果,明码标价,打折卖;坏的、烂的水果坚决丢掉;为顾客挑瓜偶尔“失手”,只要抱来都认账。 几天前,家住汉口百步亭的黄女士来买冬枣,一次要称三四斤,他赶快阻拦下来:“枣是好东西,但是如果自己在家吃,就别买了,吃多了反而伤胃。”黄女士瞪大眼睛:“还有把生意往外推的老板,真少见。”不过,黄女士以后便认定了这家,次次买的水果总价都在百元以上。 不能眼红就“跟风” 近日,记者走访了江城上十家水果大卖场,向老板取经。不少老板提醒,不能看到水果大卖场遍地开花便盲目跟风。开一家80-90平米的水果大卖场,前期投资(包括装修)至少得20万元。培育期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而且,选址也不能“任性”。周边得没有大的精品水果店“对垒”,超市则不怕,基本能做到错位经营。当然,对水果经营不能一窍不通。好比挑个瓜,拍拍打打半天听不出名堂。 其次,经营水果大卖场抓的就是回头客、熟客。一旦“得罪”了,遍地的水果摊点,哪里不能进门? 眼下,江城不少小水果摊子开始“升级”成水果大卖场,直接与超市“叫板”。店铺不再简陋、占道,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入堂大卖场。出售的水果不用在地上“扒堆”,按类别、按产地被码放在专柜上。顾客可以方便地在一个个水果专柜中穿梭,按照标签上的价格进行比较、挑选。价格却比超市更便宜。 然而,江城数百家水果大卖场,并非开一家火一家,有的一月进账10万,有的不到半年就关门。记者探访,水果大卖场“吃”起来真不容易。(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