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我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基地之一,有4.74亿亩可利用草场,牦牛存栏近500万头,是我国牦牛头数最多的省份。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刘书杰介绍,在面积约占青海省三分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牦牛、黄牛养殖是畜牧业支柱产业,但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新品种培育、繁育技术和规模化饲养技术明显滞后,影响农牧民增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次应用英国的安格斯肉牛与本地牦牛、犏牛杂交,培育出肉牛新品种‘三元福牛'.新品种肉牛出生平均体重达到20公斤,24个月活体平均体重达420公斤,是以往旧品种同龄个体的2-3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舍饲养殖价值。”海西州畜牧兽医工作站研究人员布仁朝格图说。
据了解,通过“三元福牛”的杂交实验,项目组还首次在高原高寒地区建立了肉牛商品牛生产的远缘配套杂交体系,不仅保护并提纯了本地牛种资源,而且使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达到83.33%,创造了牦牛人工授精新纪录。
4年来,“三元福牛”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受到了农牧民欢迎。项目示范区成活犊牛10931头,除去成本每头2000元,在收购价为5000元时总产值5165.5万元,养殖户纯收入2186.2万元。
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尚忠说,“三元福牛”产肉量高,养殖效益好,养殖户主动减少牲畜存栏数量,生态效益明显。相关技术成果应进一步推广,以促进我国牦牛产业整体水平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