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原食品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风云 » 企业动态 » 正文

小麦稻米收储改革被提上日程 专家建议从早籼稻开始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原食品网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95
    在对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进行临储收购政策改革的背景下,小麦、稻米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会有改革突破。
 
    然而改革依然有阻力。日前,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2017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有专家认为,中央关注粮食安全,地方关注农民增收,要让改革实现“一箭双雕”有些困难。此外,改革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而且利益往往是分化的,所以很难凝聚共识。
 
    上述专家认为,如果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将会产生政策的外溢效果。东北地区稻谷相对玉米的比价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稻谷对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替代;西北地区则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种植替代,由此将使稻谷、小麦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尽管改革有阻力,但是不改革又不行。2014年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已经连续突破5000万吨,2015年达5410万吨,这相当于稻谷、小麦商品量的20%。2015年稻谷、小麦分别产大于需1875万吨、1599万吨,其中稻谷已连续10年有结余。现阶段,国内大米、小麦农户销售价格已经全面高出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国内市场转向使用价格较低的国外粮食,使粮食进口压力骤增,同时也导致粮食大规模涌向政策性收储。
 
    上述专家建议,下一步收储制度改革要按照“价补分离”原则,逐步分离最低收购价政策“保增收”功能,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同时建立相应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既符合WTO规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口粮支持政策体系。
 
    考虑到口粮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艰巨性,上述专家建议2018年暂停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辅以种粮利益补偿措施,观察粮食市场影响和反应,积累改革经验。
 
    之所以选择让早籼稻率先退出,在于早籼稻占稻谷总产量的17%,传统上作为口粮,但是从品质到口感,现在已经不适合作为居民的主要口粮,其口粮直接消费仅占稻谷总口粮消费的12%,加工消费比重较大,且下游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政策改革对粮食生产总体影响不显著。
 
    若采用此改革路径,早籼稻价格回归市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稻谷价格,使目前实施最低收购价5省区的种粮农民利益蒙受一定损失;有可能会导致主产区水稻种植双改单,水稻产量或许会有一定程度下滑等。而湖南、江西两省早籼稻产量占5个最低收购价执行省区早籼稻总产量的65.3%,占全国早籼稻总产量的49.6%,且近三年,两省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量占到全国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总量的95%以上。为应对暂停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上述专家建议中央财政对湖南、江西两个主产省给予适当补助。
 
    同时,要继续实行小麦、中晚籼稻以及粳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要适度调低最低收购价水平。到下一个阶段,2019年以后3~5年或更长时期内,若早籼稻政策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可根据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任务需求等,分期分批调减粳稻、中晚籼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范围。
 
    另一种改革的路径是,改革政策实施机制。上述专家建议,在稳定最低收购价政策架构的基础上,按照价补分离原则,用3~5年时间将最低收购价调整至合理水平,使最低收购价不再承担“保增收”功能,今后主要起兜底收购、解决卖粮难的作用,逐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消除最低收购价的市场干预和扭曲影响。
 
    在未来,对于这两条改革路径,上述专家认为,要么二选其一,或者是两条路径配套进行,同步推进。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