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猪肉”冲击国内市场
今年前10个月,我国生猪产业链表现异常:猪价从年初一路飙升,于5月达到历史高位,与此同时,往年“猪周期”常见的散户追高并未同步出现。据农业部数据,今年10月生猪存栏37709万头,同比下降3.4%。因此,今年以来“洋猪肉”进口也达到历史性高位。而巨量进口的背后,是悬殊的生猪内外价差。事实上,横亘中国生猪产业链20年的“猪周期”,眼下正受到有史以来最高进口量的“洋猪肉”的挑战。
据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副会长何嘉德介绍,美国目前生猪价格约为每斤2.5元,中国则是每斤8.5元。他说:“进入中国的猪肉,还会按屠宰分割后的不同部位有不同价格。目前,美国生猪养殖者每卖一头猪,会亏损约140元人民币。”
据分析师冯永辉分析:”一头猪大约可以屠宰出体重70%以上的猪肉,现价每斤8.5元的生猪,可得出猪肉成本约为12元,进入批发环节后还要再加上屠宰企业的利润。这也意味着,粗略计算美国生猪屠宰后猪肉成本约在每斤3.6元,即使按照不同部位分别计算,绝大部分进口猪肉也都会比中国更便宜。”
二、猪肉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
今年以来“洋猪肉”以一种廉价进军的姿态大量涌入中国。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猪肉进口量比上年全年进口量还多出64.4%,1~9月生猪产品贸易逆差达到3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而“洋猪肉”大举进军中国,原因在于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与实际消费需求出现了缺口。
以粮农组织的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以及消费国,每年我国都生产出占到全球产量一半的猪肉,同时也大致消费掉全球消费量的一半。每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都在5500万吨上下,根据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猪肉消费需求有望达到6078万吨。
而今年我国生猪产能是多少呢?据统计,2015年我国国内猪肉供给缺口达8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这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107万吨。现在,猪肉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开始成为全球猪肉进口第一大国。
三、“洋猪肉”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中美两国间生猪价格相差6元/斤,为何会形成如此大的价差,是否又会对市场上的国内生猪价格产生巨大影响呢?
1,规模化程度高是主因
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还有55%的生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来提供。而在美国农业部2012年的报告显示,从2007年至2012年6年间美国猪场数量减少了29%,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却不断上升,目前80%以上的美国生猪由规模化猪场提供。
我们知道大量的规模化会使得生猪饲养成本会大大降低。如果按照生猪出栏体重为240斤的平均数据粗略换算一下,美国生猪养殖的成本约在每头740元人民币,即每斤3.1元。而在我国,不同的养猪形式有着不同的成本构成,从个人散养、公司规模化到公司加农户,不同模式下的成本构成又有着不同计算。据调查,我国散养户的成本大概是每斤5.8元到6.6元之间。”
而借助较高的规模化养殖水平,美国也实现了对境内生猪养殖信息的及时掌握。在美国农业部及政府相关行业网站,可以发现其对生猪存栏信息的统计细致到了按照所在州、仔猪与母猪、育肥猪不同体重组、不同产能下繁育能力的划分,信息的细分带来信息的高信任度,进而促进生猪市场的相对稳定。
2,先进养殖技术带来高产能
规模化猪场的技术优势,带来成效显著的成本控制。据调查,美国一头母猪,平均一年可产23头小猪,在欧洲甚至可产28头,而我国大型猪场才能做到平均17~18头,生猪控制成本与实现盈利的关键就是技术。
养殖生猪的成本中,饲料占了六至七成,疫苗兽药、人工场地水电等合计占约三成。对于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来说,无论是对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议价能力,还是对先进技术的采纳能力,都因受限于资本和规模实力而无力承担。
四、国内养殖散户应该慌吗?
当前中国生猪产业令人担忧的现状在于,中国的养殖业产能占全球50%,但养猪成本却大大高于国外。其实,我国生猪养殖是否会因进口猪肉冲击而出现困境的关键在于未来3年。一旦国门打开,未来3年猪肉进口量会急剧增加,甚至可能突破300万吨,相当于进口4000多万头猪,相当于中国多出一个养猪大省,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一旦低价的外国猪肉大量进入,势必在中国的生猪产业链还没完成升级的时候,便挤垮很多养殖户。如果养猪行业受到冲击,那么与之相关的种猪、饲料、售料、疫苗、屠宰等产业链上下游也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并开始大幅缩减产能,关门退出的企业会大幅增加,整条生猪产业链上的多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
就目前来看,进口猪肉量并没有大到足以冲垮国内生猪产业链的地步,并且这一条产业链上有这么多赖以为生的人,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如果真的进口量大到影响产业链的地步,政府一定会有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