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18日报道,每逢秋季,香港餐厅都会供应一道时令美味:大闸蟹。这些螃蟹来自苏州附近的湖泊,当天发货到香港。但香港的食品安检员最近有了惊人的发现:今年运来的一些大闸蟹含有的致癌物质达到危险水平。更糟糕的是,这些大闸蟹似乎来自太湖——在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过多年的治理后,这一地区是中国与污染作斗争的典范。
太湖治理污染的行动失败了吗?还是说出了别的岔子?大闸蟹养殖者王越(音)表示,问题在于“洗澡蟹”。王越和他的家人在太湖浅水地区饲养大闸蟹。他估计市场对太湖大闸蟹的需求是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所能提供的三倍,于是外地螃蟹被运至太湖泡上几天,然后就能高价出售——这种做法被称为给螃蟹“洗澡”。他表示:“这里的大闸蟹味道鲜美可口,因为太湖水很好。但其他城市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区别。一些人把外地饲养的螃蟹假装成太湖大闸蟹,从中可以赚到不少钱。”
报道称,太湖和附近的阳澄湖能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大闸蟹。但还有许多螃蟹是在其他地方饲养的,这拉低了大闸蟹的价格。
“洗澡蟹”似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大闸蟹产量的增速超过了监管机构为质量把关的能力。但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有示范作用的环境治理行动令太湖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但这一代价不菲的成功对于解决中国更广泛的土壤污染危机并没有太大作用。
报道称,过去十年里,中央规划者制定蓝图,打算通过关闭或迁移工厂、控制排放和加强监管来解决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这也是治理太湖污染所使用的办法。结果是水里的化学需氧量有了稳步改善。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指标,也是北京制定的环保目标之一。但大闸蟹中发现的二恶英和二恶英样多氯联苯可能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其他饲养“洗澡蟹”的地方那些监管不力的垃圾焚烧炉或钢铁烧结厂。
中国环保人士马军表示:“这些污染物可能是以废气的形式被排放出去的,但如果它出现在蟹肉中,那是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进入了水和土壤,成为沉积物。”这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很难分解的,它们将长期留在环境当中。
报道称,2007年,太湖暴发了大面积蓝藻,导致200万人被切断饮用水多日。蓝藻暴发后,北京下令在2012年之前对太湖进行清理。政府关闭工厂,兴建污水处理厂并阻止农民扩建养猪场。拓宽通往长江的河道也有利于太湖地区的水循环。这并不容易。这个温暖的浅水湖泊是有机污染物滋生的理想场所,容易引起藻类暴发。
在集中精力清理太湖的同时,北京也鼓励把有污染的工厂从较富裕的地区迁往贫穷的内陆地区。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和廉价空运费用允许中国各地兴起新螃蟹养殖场。
报道称,在未来数年里,“洗澡蟹”很可能仍然是衡量中国环境治理能力的一个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