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农业在湖北省份额大,在全国有影响,是湖北唯一的百亿斤粮食产能大市,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近1/5,占全国近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总量1/7;猪牛羊、果菜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襄阳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创品牌、休闲农业观光游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传统粮油产业的基础上,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稻虾共作、襄茶产业、有机产业、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走出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八大特色产业,初步构建起有襄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振兴的产业底盘越夯越实。
推广“稻虾共作”高效种养。襄阳市着力推进养殖基地、繁育基地、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标准体系、互联网+销售体系建设“六大建设”,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建设稻虾共作基地30万亩。2018年底已建成12万亩,见效地块亩均产值过万元,纯收入6000元,实现了“吨粮田”向“万元田”的转变。
实施襄茶产业扩能提质。襄阳市把现代茶产业作为绿色兴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重点建设茶园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品牌、服务、茶旅融合“六大体系”,在三个山区县实施整镇整村推进,力争用3—5年时间,新建茶园1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0万亩,使茶叶面积达到5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截止2018年底,全市已新建、改建高标准茶园5万亩。
大力发展有机产业。襄阳市重点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标准建设、观光旅游、互联网+“五大工程”,加快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唱响“生态襄阳,有机厨房”。2018年,全市新增有机证书36个,有效证书达到166个,认证面积达21万亩。
突破性发展现代畜牧业。襄阳市以生态健康化、集约规模化养殖为主攻方向,新引进牧原百万头生猪、科尔沁万头肉牛等重大项目,襄阳正大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襄大农牧12万吨乳猪教槽料项目、40万头高楼养猪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5204个,现代畜牧业在襄阳初现雏形。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襄阳市着力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襄阳牛肉面、襄阳高香茶、襄阳大头菜等特色品牌擦亮打响;实施龙头企业产量、产能、科技、品牌、法人治理能力“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11.3亿元,同比增长12.2%,在全市七大产业中位列第二,总量稳居全省第二;襄大农牧、襄阳正大、乐峰粮油等骨干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发展提速。
推动襄阳牛肉面走出去发展。襄阳市把牛肉面走出去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办法,注册公用商标,开展免费培训,实行驻点服务,力争到2020年,新增襄阳牛肉面馆1.5万家,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据统计,2018年新增外出开店5300多家,带动就业1.5万人。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襄阳市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总结推广堰河、尧治河、姚庵、洪山嘴、引丹五种休闲农业模式,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狮子岩、天池山、官山等一批新兴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营收入114.12亿元,同比增长22.5%。
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襄阳市抓好县、乡、村三级平台建设,加快信息进村入户,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全市已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13个,乡镇服务站62个,村级1675个,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43.65亿元,同比增长45%。
为推动产业发展落实落地,襄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完善政策支持,明确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实化、细化各项产业发展措施。
襄城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8年,襄城区按照“全域推进、产业支撑、机制创新、田园新城”的总体思路,对全区107个村(社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在保持田园生态、突显乡村美态、培育特色业态上下足功夫,实现了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五规合一”。
襄城区依托独特的城郊生态资源,打造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体活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油牡丹、蔬菜瓜果总面积达到9万多亩,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突破3000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亿多元。重点围绕麦冬、山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足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了一批在全市全省“拿得出、叫得响、靠得住”的品牌。
襄城区加快推进各类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投入2亿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生活垃圾治理暗访抽查和全市城管环境卫生整治拉练中,襄城均获得第一名。
襄城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现已全面完成“两清”工作,各类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力争到2022年,在巩固现有“三乡”项目基础上再推动1万名市民下乡,吸引1000名能人返乡,引进100个企业兴乡。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书记22人。
樊城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樊城是以城带乡特色城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区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2.1万亩,已建成农家乐、果蔬花卉观赏采摘园等休闲农业项目110多个,年接待160多万人次。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39元。
樊城区将绿色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示范推广贯穿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2018年度发展“稻虾共作”5150亩,大力推广粮菜轮作、水旱轮作、粮经饲统筹、猪沼菜(果)、林下养鸡和瓜娄套黄精等10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全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小麦、水稻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2%。
樊城区与华中农业大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2018年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加快发展设施精细速生菜、水果、食用菌等精品种植。示范推广一批设施专用新品种,及10项设施生产技术,提升设施农业产业竞争力。
樊城区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围绕山林草场、沙洲滩涂、水库等资源禀赋和肖庄革命烈士纪念馆、水淹七军遗址、金牛文化、祖师殿传说、龙巷的斗笠,蔡岗的伞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培育一批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说头、有购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襄州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久战
2018年,襄州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小切口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聘请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完成了全域性规划,研究出台了相关行动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现场会、动员会。
襄州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四大家”领导全部包镇参与。各村邀请村组“五老”组成监督专班。11个检查督办专班定期督办检查,并在全区通报。襄州投入1.2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购买了专业环卫服务,配备农村保洁员2127人,全区已完成农户改厕4万座,已排查的存量垃圾堆放点清理率100%。保证村民全程参与,同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求拆房先拆书记的房,改厕先改党员的厕,出资先由党员出,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襄州区强管理,建机制,实现人居环境长效整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喻户晓。构建“村级成立清洁家园理事会、每个村民小组设置一名督导员、每个巷道设置一个值班员、每家每户都划分有任务”的四级治理长效机制。采取考评激励,营造“户户争当清洁户,人人争当振兴人”的良好氛围。
枣阳市:小切口、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枣阳市围绕“五个振兴”目标,立足小切口,突出高标准,统筹推进“三农”发展。
县市是乡村振兴主战场。枣阳市制定了乡村振兴三个层面的20项规划,确保了长期战略有考量、中期工作有安排、短期工作有目标。坚持一线参与、一线解难、一线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高效有力的落实合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枣阳坚持在实战中练兵,锤炼乡村振兴“台柱子”,2018年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04人。确定100多个具体项目,建立三年行动项目清单库。坚持先贫困村、次示范村、后其他村的原则,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2018年,本级投入3306万元的“厕所革命”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的农村公路改扩建项目,投资2.5亿元的城乡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近年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0多人。
2018年,枣阳优先打造吴店镇西赵湖村、七方镇梁家村等“两线两片二十点”32个示范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自评活动。全年整合各类资金4亿多元。市财政专项投入1000万元编制100个重点村的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布点规划。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吸引295名市民下乡、558名能人回乡、164家企业兴乡,社会资本涌入,在外务工人才回流,正在成为新趋势。
宜城市: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自宜城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共投入1000多万元,市镇村三级干部放弃节日假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制,实现农民群众、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三满意”,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宜城建立“三级书记抓改革”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书记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研究。“四大家”领导直接参与改革、包保。镇委书记承担主体责任,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具体工作,承担直接责任。
宜城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纪委监委、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人员进驻专班,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宜城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选择。关键环节,农民现场确认签字率均达97%以上,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宜城通过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全市198个村全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管好用活清理出来的41.44万亩资源资产,每年发包收入将超亿元,村年平均增收50万元以上!
宜城市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在清人分类上,对照标准,做到一人不落。在清产核资上,创造出“收审分看判”五字工作法,全面清审发包合同;对示承包到户、权属不清的集体资产,按照先干部、再党员、后群众的顺序清收,让群众心服气顺。在股权设置上,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创造性推出“12345”系数配股法,为各村科学配股提供了参照标准。
老河口市: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近年来,老河口市把培植优势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做优水果产业,聚焦品牌打造。老河口市组建绿沃投资公司,对全市林业园林资源资产进行整合,2018年新发展水果面积4000亩。合作社带动扩展水果4000亩。“仙仙桃”“汉水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
做强畜牧产业,聚焦绿色发展。老河口市连续9年入围“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县(市)”,跻身“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2018年实现“畜牧产业发展速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产业招商引资成果”三个超历史,在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中“逆势”而上。
做精水产产业,聚焦特色培育。老河口市大力发展稻虾产业,全年种养规模达到2.01万亩,对实施稻渔共作的企业给予项目、资金扶持。拿出支持稻虾产业发展的措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稻虾基地倾斜,优先完善稻虾共作基地道路改造升级。成功举办首届“虾兵蟹将”节,“丹水湖”“渔家傲”“灶紫龙”等水产品牌相继亮相,“渔家傲”河蟹和渔米分别在全国河蟹大赛和第二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上获评“优质蟹奖”和“籼米银奖”。
南漳县:矢志不渝推进有机谷建设
“中国有机谷”是省级战略。南漳县作为起步区、核心区,2018年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总部建设、培育公共品牌、打造节会经济,成效显著。全县有机认证和有机转换认证证书104张,认证面积超过14万亩,位居全省首位;南漳已成为“湖北有机产业第一县”,正在向“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迈进。
南漳发展有机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南漳、有机厨房”的发展定位。从基地、品牌、节会着力发展有机产业。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围绕“粮油、茶饮、菌耳、果蔬、养殖”五大产业,加强产业提质增效。
南漳按照“襄阳品牌、中国名片”的目标,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受理了申报的南漳高香茶等9件地理产品证明商标注册。成功打通了南漳“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的通道。从2017年开始,南漳以节会活动为切入点,连续举办了三届有机年货节。
南漳加快形成有机谷总部经济集聚区。以有机谷总部为龙头,网络县域内水乡田园、稻香虾韵、有机小镇等组团,衍生出“两带四圈”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各具特色的三产融合示范点。从本土人才培养和产品发布会两方面入手,成功打开了县内有机农特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中国有机谷”品牌的认可度稳步提升。对接全县300多家从事电商、微商的企业,举办了相关培训、产品发布会。
保康县: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
精准扶贫是保康县最大的政治,脱贫摘帽是保康县最大的任务。2018年,保康全县有2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8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保康县立足山水资源优势,从绿水青山里找出路。因村施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茶叶、核桃、蓝莓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各类特色产业16万亩。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扶持政策,2018年,全县共兑付产业奖补资金1.03亿元。
保康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坚持管建并重,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质量监管、设施配套,搬迁入住,配套产业发展资金,确保全县12043户易地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保康县深切回应群众期盼,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解决了14.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推广深井打水模式,创新采用核磁探测和石油钻井技术,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成功打深井取水。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确保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保康县立足山区土坯房占比较高、住房不安全是脱贫攻坚最大短板的实际,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工程。2018年,全县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936户,实现了“居者优其屋”。
谷城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谷城县大力实施乡村发展蓝海战略,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红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迷你”乡村。
谷城坚持农工融合。紧盯“稻虾”产业,建设稻虾共作基地1.8万亩。紧盯茶产业,2018年全县茶园种植总面积达到14.5万亩,产量6357吨。谷城县被授予中国茶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谷城汉家刘氏茶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设86家专卖店、396家加盟店。紧盯机制体制,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加大资源整合,激活各类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开发,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
谷城坚持农旅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生态富民产业。抓住全省厕所革命试点县建设机遇,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年建设任务。全县建成特色休闲农业点20余处,农家乐600多家。五山镇堰河村成立生态旅游合作社,201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9000万元。
谷城坚持农商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搭建优质孵化平台,投资3000万元建设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512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年线上交易额12亿元,带动线下交易30亿元。加大电商、商贸、物流、加工资源整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组织推出“土货进城、家乡味”等大型网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