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面对白色污染问题,我国便开始推行了“限塑令”。毫无疑问,“限塑令”确实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但“限塑令”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却是:只有大型超市里的塑料袋要花钱购买,农贸市场、小商铺里免费使用的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更为尴尬的是,十年间,“互联网+”促使快递、外卖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快速攀升。在这些行业中,“限塑令”几乎形同虚设,作用也逐渐被弱化了。
曾经,若即若离
大型商超塑料袋使用量降七成
根据海南省生态环保厅有关科室的负责人的介绍,如今,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下降了七成。
上周末的晚上,在机关单位工作的蔡斌领着妻子去海口红城湖路一家超市购物。“限塑令”后,小俩口已经习惯了自备购物袋。
“每次去逛超市都会拿一两个布袋,比塑料袋结实,还不勒手,而且也环保。”蔡斌和妻子希望给孩子做个榜样,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妻子的包里更是常备布袋。
而除了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顾客自备购物袋是觉得买塑料袋不划算了。“限塑令”后,超市的塑料袋需要花钱购买,大多数超市里,小号购物袋需要两三角钱,大号购物袋需要四五角钱。“三四毛钱一个塑料袋也不便宜,还不如自己带购物袋。”60多岁的赵桂芳也坚持自备购物袋。
后来,峰回路转
农贸市场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
相比较于大型超市塑料袋使用量的下降,“限塑令”对农贸市场却影响甚小。大路街附近的一家农贸市场是62岁的符阿姨每天买菜的地方,小到买几颗大蒜,菜贩都会提供免费塑料袋打包。“每个摊位都给袋子,用不着自己带购物袋,买一次菜回来,最少都得有四五个塑料袋。”符阿姨说。
“每天一两百个吧,不算多了。”说起每天塑料袋的使用量,该农贸市场内一个蔬菜摊位的老板指了指不远处的另一处摊位,“他们那儿用得更多,一个月光袋子的成本就得上千块。”按照他的说法,整个农贸市场六七十个摊位,一天的塑料袋用量至少六七千个。
免费提供塑料袋打包几乎是海口所有农贸市场的“规矩”。摊位较大的,一般至少得备上大号、小号两种塑料袋。而包括菜贩和市民都认为,提供塑料袋打包是情理之中的事。“买菜不给塑料袋装,下次谁还到他那家买啊。”这种观点在市民中占据了主流。
慢慢,刻骨铭心
街边小店塑料袋用量“不落下风”
“限塑令”监管弱化的场所还有各式的街边小店,包括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等,这些场所每天用的塑料袋数量与农贸市场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在海甸岛二东路附近的一家小商铺里,散装零食架上,放着一摞红色塑料袋,任顾客打包。“一天怎么也得用掉上百个袋子吧。”小店老板并没有特意计算过使用量,但一般情况下,店里的小号塑料袋一两天就会用完一大包。
在龙昆南路的一家早餐店,店老板告诉记者,店里一个早上得用掉四五百个小号白色超薄塑料袋。记者观察发现,一位顾客买了六个包子,老板用了4个塑料袋打包,类似一个人用掉三四个塑料袋的情况并不少见。
思念,接二连三
快递、外卖增加塑料袋用量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还面临新的难题。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递、外卖行业的塑料使用量飙升,给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
快递过度包装一直为不少环保人士诟病。许多网购商品在包装时,往往重复包装,使用多个塑料袋。而包裹内用以防损的填充物,也越来越多地用到泡沫、充气袋等塑料制品。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去年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约147亿个。其中大多数含有无法降解的塑料袋,多是用二次料再造生产,回收后没有再生产和再制造的价值。绝大多数包装和其他垃圾一样,只能选择填埋或焚烧。
除了快递塑料,外卖行业中的塑料袋使用量同样惊人。根据某外卖平台发布的外卖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各大外卖平台每日产生的订单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以每单外卖使用一个塑料袋计算,全年使用的外卖塑料袋高达73亿个。
一份外卖,几个塑料袋包装是每个叫外卖的消费者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一家外卖商家表示,外卖包装中的塑料盒需要客户买单,一般每个一元,这也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塑料袋就是店家成本,保守计算,每天都的使用量也不少,所以不会去考虑这些塑料制品是否为可降解产品,因为可降解材质或者纸盒成本太高了。
名词解释
限塑令
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相关报道: 限塑十年调查——《致曾经的ta的一封信(下)》
相关报道: 限塑十年调查——《致曾经的ta的一封信(下)》